沐鸣2

最新动态

第一高僧虚云:曾为蒋介石预言结局,120岁圆寂留一字却无人参透

发布日期:2024-08-11 12:00    点击次数:199

1959年10月13日,一代高僧虚云法师圆寂。

消息传遍大江南北,引得海内外佛教界同声悲悼。

被誉为中国第一高僧的虚云法师,自19岁剃度到120岁圆寂,这漫长传奇的一生,为佛门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
一生名满天下的他,曾八月祈雪获慈禧嘉奖,曾孤身逢险感化军阀皈依,曾以杀止杀、组织僧侣抗日,曾以纸为戒、为蒋介石预言…

除此之外,虚云法师还是近代中唯一历经五帝四朝的高僧;曾修复众多佛家寺院,留下众多传世经典。

值得一提的是:在虚云法师临终前,只留下一字遗言,或许佛法奥妙、意味无穷,至今无人真正参透。

那么,虚云法师留下的遗言是什么?在这漫长120岁的传奇人生中,横跨四朝五帝的他,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呢?又是怎样的作为,让他成为备受海内外尊崇的“第一高僧”…

.

中国是一个多民族、多宗教的国家。

其中,佛教作为我国的三大教派之一,可谓见证了中华大地的兴衰往复,也经历了曲折漫长的种种打击,但最终得以保留的原因,自然也与佛教历代传承者有关系。

有着传播和弘扬佛教“第一高僧”之称的虚云法师,更是功不可没。

关于虚云法师具体的出生年月,史料没有统一说法。

最早时间可以追溯到1840年。

彼时鸦片战争爆发,泱泱中华遭受了有史以来的最大屈辱,无数国人在水深火热中苦苦煎熬。

那个时候,虚云法师的父亲萧玉堂,还是福建泉州一名小县丞,母亲颜氏信奉佛教。

两人直到40岁,才有了人生中第一个孩子,即原名为萧古岩的虚云。

因为家境很好,父母对他的最大期盼就是能够榜上有名,所以虚云法师自幼学习儒家经典。

但是让年轻的虚云放弃科举之路,开始走上佛教传播的,还是13岁那年。

那一年,萧老太爷去世,作为家中的长孙,虚云和父亲一起送祖父灵柩回老家,并请和尚前来做法事。

在这过程中,他无意接触到一些器具,顿时感觉找到了人生方向,从此以后便开始研读佛经,游览各大寺庙,家人阻止也于事无补,好像他天生与佛有缘。

斩断红尘,遁入佛门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
在虚云17岁那年,就曾偷偷离家准备去衡山出家,但走到半路,就被家人给绑回了家。

值得一提的是:

为了困住虚云,家人还强制性为他娶妻,而且一下子娶了两位富家小姐。

光拜堂成亲不行,虚云又在家人强制安排下,每天与妻子同榻而眠。

但即便如此,虚云也没有与她们有过夫妻之实,反而在新婚夜还向两位姑娘讲佛说法,久而久之,三人也成了闺中净侣。

但长此以往,萧家长辈还是起了疑心;后来才知道:结婚这一年多时间里,虚云与妻子们根本不圆房,而是关起门来研习佛法。

为了防止家人再给自己娶妻,虚云留下书信逃离家中,一路偷跑到福州涌泉寺出家;为了避免被家人找到,他一连三年都藏在后山岩洞,不敢露面。

三年后,在深山老林中苦修的虚云,遇到一位行脚僧人。

经过僧人点拨,年轻的虚云才意识到:自己最想做的事情,并非在深山苦修,而是要将佛学发扬光大。

就这样,自光绪8年,虚云正式云游天下,参访各地学佛。

这一走,便是数十年。

他去过普陀山,宁波,焦山,扬州等地,也曾远赴西藏、缅甸。

这一路上,他不断在各省有名寺庙中见礼学习,也有机会遍访藏经阁,了解众多传世佛典。

在不断拜访修行过程中,虚云法师还和众多底层百姓有过交往,得以了解民间疾苦。

在为弘扬佛法的云游过程中,虚云也多次有性命之忧。

有一次:走到黄河边渡口时,因为错过了住宿的店家,他只能在荒郊野外的一个草棚中过夜。

彼时天寒地冻,他腿坐在草棚中念起佛经,一连念了6天,直到陷入昏迷,幸好一个路过的乞丐看到后,出手相救。

但即便遇到种种危险,虚云法师依旧再次启程向北前进,这种毅力和精神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。

这一路行程中,让虚云获得了许多信徒的皈依,也进一步弘扬了佛法。

云游结束后,虚云法师的后半生精力,全部放在重建佛寺、传播佛教上面。

兴福寺、松隐寺、太华寺、普贤寺的修复,南华寺耗费10年的重建,鸡足山从无到有的崛起,都是这位德高望重的法师,以筚路蓝缕、不辞辛劳的化缘募捐,完成的难以想象的伟业。

虚云的德高望重,不仅是对佛法的传承和弘扬上。

在那个动荡乱世,他更是显现了一个爱国人士的铮铮铁骨与担当。

抗日战争爆发后,他一边敞开佛门,收留无家可归的难民;另一边,用寺庙的香火钱支持军队保家卫国。

了解佛家的文化的人都知:,信佛者,为僧者都是不能够杀生的。

但在残酷的抗战期间,虚云大师却高声呼吁佛家教徒拿起武器,捍卫疆土。

正所谓:杀生为护生,斩业非斩人!

虚云大师这种果断突破清规戒律的的提议,也为我国抗战胜利,贡献了一支十分强大的生力军。

在战事吃紧时,虚云法师带领其余寺众每天忏悔两小时,为前线官兵祈福消灾,每天减少吃食,把省下来的粮食全部捐给那些受灾的难民们。

这份大爱与担当,足以让这位德高望重的僧人名垂史册。

.

因为德高望镇,不少著名人物都曾受到虚云的指点和感化。

辛亥革命爆发后,全国兴起了一股逐僧毁寺的风气;特别是滇军师长李根源,对所谓的佛家僧徒更是无比排斥,曾亲自来到鸡足山捉拿“妖僧”;可在虚云大师的劝说和感化下,李根源最终选择皈依三宝,成为虚云大师忠实的信徒。

1943年,虚云在重庆慈云寺和华严寺分别举行“护国息灾法会”。

对佛理很敢兴趣的蒋介石,也时常前来向他讨教。

有一次,蒋介石问道:“虚云大师觉得中国抗战与世界第二次大战的结果将会如何?”

听闻此话,虚云并未开口回答,而是从口袋中掏出一张纸,用剪刀分别剪出“十”“卍”“日”的字样。

沉默许久,他才开口:“中国面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般的变化,”

蒋介石不知是何意,开口询问,虚云法师却闭上双眼进入入定状态,明显不愿再多说。

二战结束后,才发现虚云大师的回答略显高明:

十字代表的意大利军队率先投降,“卍”字是德国希特勒宣布战败,“日”字代表日本最后投降;更重要的是,抗战结束后,国共开始内战,之后蒋介石败退台湾,新中国成立…至此,全中国发生天翻地覆般的新变化。

因为名满天下,虚云的一生也充满传奇。

八国联军侵华期间,一路西逃的慈禧来到西安后,却见遍地干旱、蝗灾,民不聊生,再起瘟疫。

束手无策的她,在众人要求下,只能请虚云法师前来办场法事,以祈求天降瑞雪,消除祸灾。

要知道,彼时恰是炎热酷暑的八月,数月不曾下雨的西安,怎么能突降瑞雪呢!

但虚云大师不顾质疑,亲自带领弟子们登上临时搭建的露天木台,不分昼夜念经持咒;当法会进行到第七天时,原本艳阳高照的天空突然大变样,先是一团团的乌云蔽日,到了下午奇迹出现了,大雪落在了西安城。

时至今日,再提到这场往事,可能会没有信服力;毕竟深受唯物主义思想影响的我们,早已不再轻易信奉所谓的玄学;但这件事,恰好也说明了虚云法师的慈悲为怀。

【放在最后的话】

1959年10月13日,虚云法师在居所中圆寂,享年120岁。

临终前,他只留下一字遗言——“戒”!

这个字其实在佛家很常见,从刚入门的沙弥到得道高僧,都要遵循最几码的戒律。

可为何德高望重的虚云法师要留下这样简单的字呢?众人却百思不得其解。

在这里,我也发表下自己的拙见。

之前看过一个故事,大意是:

两名信徒千里迢迢,赶往西天聆听佛祖教诲。路上,两人饥渴难耐,看到一处积水。但积水浑浊,佛祖曾告诫万不能饮用。

一人心想,如果不喝这个水,连命都没有了,如何去见佛祖?于是违背戒律,一饮而尽。

另一人却觉得,如果破了佛戒,就算见到佛祖,又有何用?于是宁愿渴死,也不喝这个水。

后来,佛祖知道这件事后,感叹道:“心中有戒,所见皆佛。”

这个故事中,并非要去评判谁对谁错;相反,不同情境下的选择,也凸显了“戒”的包容性。

心中存有戒律,才知有所为,有所不为;

同样,在人生不同环境下,正确使用戒律,才能行有所止、心无妄念。

而这件事情看起来容易,做起来却难上加难。

因为每个人都有欲望,每个人也太趋利避害,保持心中纯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。

这大概就是为何这个“戒”字,至今无人真正参透的原因!

虚云法师留下的这个字看似简单,却也是他这一生对佛法的参悟。

就像文章提到的,佛家不杀生;可当抗日战争爆发后,这位得道高僧却高声呼吁佛家弟子拿起武器,驱逐日寇,护我国土,这不是破戒,而是对“戒”更深刻的领悟,即——杀生为护生,斩业非斩人!

对于虚云大师来说:他的一生经历了封建社会的余晖,经历列强侵略中国的残酷,见证了一个崭新的国家的成立,风风雨雨120载,这漫长岁月中,对本性的守护,对大道至简的追求,对原则底线的捍卫,亦是对“戒”字的最好呈现。

而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:娱乐至上的时代里,多的是诱惑和考验。

人生苦短,谁不想成功快一点、成名早一点?

但心浮气躁,往往解决不了问题,更难成就大事。

每临大事,须有静气,克服浮躁的煎熬,才能柳暗花明。

戒这个字,是一门学问,更是人生最宝贵的修行。

当一个人戒得了心中的怒火,戒得了安逸的温床,戒得了不息的欲望,才能心向阳开,所向披靡。